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设计欣赏论文范文

设计欣赏论文范文

设计欣赏论文

设计欣赏论文范文第1篇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形势,包括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和艺术素质教育等,其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美术是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

关键词:

素质;美育;美术教育;素质教育;作用

现代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关注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美术教师就要积极响应我国的教育方针,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关于美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所起的具体作用,笔者从美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方面进行阐述。

一、美可辅德

鲁迅曾说:“美术可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美术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美术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以其美感与意境引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喜爱,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内在涵养等都有一定的好处,学生学习美术可以修身养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学生之间一些不良习惯的传播。美术教育对学生身心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如,教师带领学生欣赏著名画家的作品时,讲解一些体现画家高尚品德的事迹,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画家的品质都值得后人学习,如郑板桥的傲骨不屈、徐渭的洒脱、徐悲鸿的一片赤诚等,这些画家的美好品质都会长久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

二、美可启智

艺术美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创造心理的形成。学生要完成从认识艺术到创造艺术这一过程,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的艺术素质。美术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审美产生新的看法,提高学生对美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提倡创造,可以说,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创造的过程。一代宗师齐白石曾说:“古之画家有能有识者,敢删去前人窠臼,自成家法,方不为古大雅所羞。”他还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些都表明,齐白石是极力提倡创造,反对一味临摹的。所以,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的时候,不能局限于讲解美术的知识技能和绘画技巧,还要不断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给予学生独立创作的平台与展示绘画才能的艺术空间,使学生的绘画能力、想象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和创造美,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强化是提高想象能力的主要方式。所以,美术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美可健体魄

进行美术教育的好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德,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体魄。美术教育在教学初期需要学生欣赏画作、临摹画作等,或者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设计、制作作品,或者外出进行写生。这些美术教育过程中的每一项教学设置都需要学生情感的投入、思想与智慧的迸发,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受到大脑神经控制的,学生在投入情感与思考的同时,体内机能也在进行调节与支配,特别是右脑的生理机能的支配。所以,美术教育也对增强右脑的灵活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训练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大脑思维更加活跃。此外,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双手的参与,双手是人体最主要的运动器官之一,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双手的操作进行表达。美术教学一般是在生动活泼、和谐快乐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所反应,使学生减少烦恼,获得快乐,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双手创作的画作也反映了学生的天性。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中,美术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起到的作用是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美术教学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美术也是非常适合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一门课程,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好品质都能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从而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培养作用。

当今社会的教育已经不局限于知识传授这一内容,现代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美术教育应该迎合这一观念,不断增加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思维,教师也要不断积极探索新型美术教学方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美术教育质量,发挥出美术教育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设计欣赏论文范文第2篇

1.教学设计

以三开为主轴,设计课堂教学。睁开眼睛:主动的阅读与观察。设计的教学活动有:课堂即刻阅读;课后围绕课堂关键问题的课后阅读;对下一讲内容有引导的课前阅读;为准备课堂论文围绕课程某个关键问题的深入阅读和结合课程见习的临床观察。张开嘴巴:主动的提问、表达和讨论。设计的教学活动有:课堂提问与回答;课堂小组讨论;对预留的问题进行课前提问;要求学生对课堂讲课中不明白的问题进行主动提问;全部课程结束时的集体辩论。开动脑筋:主动的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设计的教学活动有:用个人学习加小组学习的方法,练习如何将书看“薄”,即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章节概述;启发学生认识目前具有争议的临床问题,主动了解“非标准答案”的重要性;围绕重点问题进行课程论文的准备,用这些方法让学生接触解决临床问题的真实途径。以上教学活动在教学中相互穿插,如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的讲课中断,要求学生用短暂时间对指定的未讲授内容阅读、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将教学延伸到课前课后,结合讲课中的基本概念、关键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列出阅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三个层次的阅读,基本知识点重点阅读教科书;对学科中的关键问题要学会阅读参考教科书;难点和新知识点要学会阅读学术杂志的参考文献。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运用课堂论文和课堂辩论的方法,是将上述环节灵活贯通的有效手段。自2002年到2010年,在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外科教研室颞颌关节教学中,对五年制和七年制的口腔医学生实行了课堂论文和辩论的安排。在进入颞颌关节专题教学的第一讲,首先提出一个学科内重要的论题,论题分为正方反方两个方面,如“颞颌关节弹响是否需要早期治疗?”“颞颌关节弹响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并要求学生在本专题讲课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分析选择正方或反方的观点,结合在课外阅读的文献,要求阅读十篇以上的中外文文献。在课程结束后,写出一篇课堂论文。在教师审阅论文后,进行一次课外辩论,最后由教师点评论文和辩论情况。论文质量按照能否有明确论点、能否围绕论点收集文献资料、能否正确的引用文献及其观点进行讨论、能否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几方面进行评阅,在几方面都能够有突出表现的选为优秀论文,存在严重问题的选为问题论文,只讲存在的问题,不进行学生的点名。每次评出优秀辩手2~3名公开表彰,问题论文由教师通过网络或在课下进行个别交流。最后在进入临床实习前的临床见习中,回顾和强调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和发现学生易发生错误的知识点。

2.教学评估

对本教学方法的教学评估的方法有:学生直接对教学效果的评估、教研室联席听课、首都医科大学联席听课,听课人员打分和学生打分成绩均为优秀。三开教学法在首都医科大学进行教改交流并获得校长基金。

3.教学考核

2003~2005年期间,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教研室将三开教学法所涉及的教学活动列为学生平时成绩,占学科考试的30%。

4.教学效果

在2002年到2010年的8届五年制和5届七年制口腔医学生中,共有354名学生在颌面外科的颞颌关节课程中接受了三开教学法所涉及的课堂活动和课堂论文的写作,其中五年制学生205名,七年制学生149名。论文字数800~3000字,平均2500字;引用文献数量10~59篇,平均32篇。达到优秀论文水平的有42篇;96名学生参与了课堂辩论,产生优秀辩手29人;其中21名优秀辩手是优秀论文的获得者;有3名优秀辩手是问题论文的写作者。问题论文56篇,其中47人经过辅导后重新写作,重新写作后均有明显提高,有13人经过二次写作后达到优秀水平。8名优秀论文的获得者和3名优秀辩手成为免试推荐研究生,其中5名进入了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颞颌关节和牙种植的研究学组,4名被推荐到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免试攻读研究生。

设计欣赏论文范文第3篇

通过对SCI、CNKI两个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期刊文献进行检索,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别从年份发文趋势、发文数与作者数关系、以及论文主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研究者对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献数量不多,但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以及目前该领域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研究成熟度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技术应用的程度和完善方面的研究较为有限的结论,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给予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

1引言

为了适应未来社会信息高速传递的需求,提高信息的可共享性和增值性能力,未来科技必然会向提高信息传递给人的单位效率,必然会向人对信息的接收系统优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设计软件将会建立更加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虚拟现实技术,或称灵境技术,是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电子信息技术综合成一套高效的人机交互系统[1]。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人的自然感官(人体五官以及四肢感官)与虚拟环境进行信息交互,通过计算机环境模拟,生成实时的、动态的三维立体数据模型。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环境的影响和评价极为重要[2]。VR技术减小了人与计算机之间的隔阂,建立了人与数据之间的仿真接触系统,使人类可以在一个多维化的信息空间,对感知过程和认知过程的方式进行创造、加工。虚拟现实技术从功能上来说,不仅作为人进行逻辑思维的有力工具,同时也是进行形象思维的帮手。景观设计不是只依靠灵感的一系列的发挥就能获得成果的,它是一个在发展中变化的过程。对于景观设计而言,虚拟现实的作用不仅存在于三维模型的实时编辑,突破二维的空间限制以及对形式的束缚,而且还能在设计的基础上提供其它传统表现方式难以比拟的展示方式。与传统景观设计思维相比较,虚拟现实技术突破了传统维度的限制,表达出的景观、园林可以保留大量丰富的设计细节,不必为了信息传输的限制而放弃设计信息,形成一种较为全面的设计表达系统。在日新月异的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设计与表达之间的界线正愈加模糊,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必然会改变过去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和客户的沟通方式,加强设计和展示的丰富细节;可实时编辑景观元素,实时调整的三维场景,以及景观动态漫游等技术为设计提供了崭新的信息交流界面,为方案的比较推敲和设计思想、设计特色以及相关信息的展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虚拟现实技术还有效的解决了设计中抽象思维与其所产生的实体间的联系问题,景观设计师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其艺术想象力,更能够在前期设计阶段就与实际相结合,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节省投资[3]。国内外目前对于虚拟现实技术景观设计应用相关的文献数量还不多,但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必然成为景观设计未来发展的方向。研究目前相关文献可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趋势,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数据库数据来源包括两部分,其中英文文献信息来源于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中文文献信息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检索的时间跨度截止至2016年3月,总共搜索出163篇文献。其中CNKI数据库搜索出120篇文献,SCI数据库搜索出43篇文献。由于汉语语境的“虚拟现实”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虚拟现实”在涵盖狭义概念的同时,还泛指一切通过计算机数据模拟的软硬件,及其所使用的技术与方法,如“虚拟环境”、“人工现实”、“赛伯空间”等。本研究所指为狭义的虚拟现实,在使用中文数据库时,使用“虚拟现实”、“虚拟环境”为检索词。在使用外文数据库搜索文献时使用高级检索公式为:“TI=,中文检索式为“TI=(虚拟现实或含虚拟环境)ANDSU=(景观设计或含园林设计)”。在检索后,通过导出题录进行文献筛选、剔除,以及对论文进行整理、归类、统计分析等操作。分别从年份发文趋势、高影响力论文情况、活跃作者以及论文研究主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3统计分析

根据统计,上个世纪有2篇相关文献发文至SCI,2000年发文数为0,2016年3月份内共发文2篇。其他年份发文趋势显示见图1,从2000年至2015年,该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整体呈缓慢递增趋势,说明,这一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比较其它区间,2006年至2009年区间以及2012年至2014年区间有明显的连续涨幅。根据文献内容,通过各文献关键词和摘要内容分类,将发文类型制作表格(表1)显示,论文研究主题分为如下8类:

①具体景观设计应用;

②景观设计教学应用;

③景观设计虚拟现实技术手段(计算机软件系统);

④景观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探讨和展望;

⑤景观分析、评价应用;

⑥计算机软件选择;

⑦景观设计展示;

⑧其它。

根据统计,研究具体景观设计应用的文献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26%,关于景观设计虚拟现实技术手段(计算机软件系统)内容的文献约占总数的21%,关于景观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探讨和展望的内容约占18%。由此可以看出,关于虚拟现实技术景观设计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的具体设计方法、研发应用系统技术手段、对该领域的探讨和展望。经分析,这三类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与工程、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的学科基础上。根据洛特卡定律可以得知虚拟现实技术景观设计应用研究领域的科研成熟度。论文的作者频率与论文数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由列表2所示:洛特卡定律的公式表示为:f(n)=c/nx,f(n)表示n篇文献作者所占比例,x表示该研究领域的指数常数,c为依赖于x的洛特卡定律常数。也就是说,当f(1)越接近0.6,学科研究领域越成熟[4]。本研究相关文献作者总数150人,当n=1时,f(1)=93.33%,c值远高于常数,说明大部分该领域研究者未能继续研究,并形成研究团队。

4结论与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如下:

①虚拟现实技术景观设计应用研究的发文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②当下,人们对虚拟现实技术景观设计应用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就文献分析情况来看,该领域多数研究者集中在工程技术方面,研究者对设计学应用研究投入不高,缺少设计学应用研究;

③该领域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研究成熟度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日益完善,设计者与欣赏者互动的需求对虚拟现实技术景观设计应用的研究必然越来越重要。该研究领域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学者组成团队加强对该领域的研究,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设计学相关研究者针对艺术设计问题进行有目的的研究,建构全新的景观设计与设计展示、交互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勋祥.虚拟现实技术与艺术[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7.

[2]叶敏青,张雷,王彦华,等.园林景观设计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A].工程三维模型与虚拟现实表现———第二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工程三维模型与虚拟现实表现———第二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软件研究所,2009:140-145.

[3]王荔,王明川.虚拟的诗意栖居———搭建传统园林文化与虚拟现实技术间的“方案桥梁”[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同济大学,2009:147-150.

设计欣赏论文范文第4篇

指缝太宽,记得有人说过:时间太瘦。日子总是这样匆匆,不经意间岁月就从我指缝间溜走。回首,心中留下的有充实,有遗憾,还有太多的感慨与期待。下面,就对我任职中教一级期间的工作进行汇报总结。

亲历了新课程标准改革,从年被评为中教一级职称以来的六年里。并且进行了扎扎实实的实践活动,紧张与繁忙的工作中,与同志们一起收获着成功与喜悦,一起感受新课改带来的课堂教学与师生交流的新变化,实践与研究中不断探索发现,不断积累经验,一轮新课改的磨练之后,开始了井然有序的教学研究工作。

名著阅读教学,将自己的教学研究课题定为“阅读教学艺术研究”重点对课堂教学艺术。课外阅读指导,考场阅读指导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和我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课堂的平等交流与探讨,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学相长,那些思维活跃,很有思想的少年,给了很多的灵感与启发;一起在经典名著世界里,感受着文学巨匠的文字魅力,也被名著人物的丰富情感与品质精神所感动。

两届学生分别读了40-50本名著大大地超过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20本,这两轮六年的教改实践中。而我也以平均每年阅读30本名著或好书的速度在享受文学带给我充实与快乐。名著就这样丰富着我生活,提升着我境界;除此而外,阅读课有序进行,美文摘抄每周一篇,每届学生,三年的初中生活中,阅读了大量的优秀杂志,摘录的文章,也成为他自己的读者》当看到同学们合作制作的小报,欣赏到自己制作的有关名著的精美的幻灯片时,惊异于他热情和灵性。紧张的生活没有让我学生们失去欣赏的目光和怡然的心境,看他一路品评名著,欣赏美文的脚步,如此从容。

和学生一直享受着语文带给我快乐。继续坚持我教学特色:情感的熏陶、文学的感染以及不断创新。学生那样的喜欢我课堂,作为语文老师。喜欢文学。一起在每天的唐诗宋词”中徜徉品味;思维大冲浪”中争先鼓勇;作文互评”中互相切磋;撰写对联”中享受乐趣;自绘小报”中大显身手;综合性学习”中体会合作;辩论会”中唇枪舌剑。学会感动》中关注生活,走进青春》中相约花季,共同珍惜大好时光。面对那些丰厚的收获,和同学们脸上总会不经意间浮现出一种成就感。正是给予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对我热爱,语文才会成绩始终名列全级前茅,学生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评教是也曾经是989%感受着这样的心情,付出是快乐的收获是喜悦的

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生活的感悟体会,这六年的教学生涯中。发表在自己的博客里,积累到今天,已经超过100万字,这成为我人生的一笔重要的财富,最少让我蓦然回首的时候,多了一份充实与快乐,多了一份别人无法体会的幸福与成就感。

用自己积极探索的教研态度,这六年里。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与家长的欣赏,也得到校领导的认可与好评。量化考核始终名列全校前茅,曾经在其中的三年里,还有过在全校500多位老师量化考核中,名列第一或前三名的记录。想,这就是全情投入,认真教研的结果,也是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领导重视新课改的结果。年,因为表现突出,参加了陕西省的中考命题工作,成为命题组里最年轻的一位老师。而这次命题,也让我成长了许多,对于教研的认识深刻了许多,此后,还曾经代表陕西省为全国中考训练出模拟试题,试题的质量得到相关专家和杂志的充分认可与欣赏。

作为全国中语会的一名会员,这六年里。多次将自己教学研究的体会撰写成论文、教学设计,连年在教育学会的年会上获一等奖并进行了交流,省级教育学会中获得一等奖,也有多篇论文在专业杂志报纸上发表。学生的作品曾在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还有学生的文章,被西安电视台拍摄成电视散文,成为我彼此的骄傲。

设计欣赏论文范文第5篇

我热爱中国共产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我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做到语言文明,举止端庄,礼貌待人,以身作则,并能用自己的品德言行来教育影响学生。在工作中,我讲敬业,比奉献,团结同志,绝对听从领导和学校的安排,对工作尽职尽责,敢挑重担。

二、教育教学方面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教师被赋予这个光荣称号的时候,教书育人便成了他的天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1世纪,中国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所有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名年轻的中职教师,为完成自己的光荣使命,把学生培养成才,我始终在努力地尝试、探索,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工作中,我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中心,以“爱”——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为主旋律,用“心”谱写自己的教育篇章,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日臻成熟、完善,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设计欣赏论文范文第6篇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重视“艺术教育”由来已久,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这样一些国内知名的高校,始终对“艺术教育”给以足够的重视。蔡元培先生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一直是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信条。北京大学有着优良的“艺术教育”传统,1922年蔡元培和萧友梅就依照欧美综合性大学音乐学院建制成立“北大音乐研习所”,创办了第一个全部由中国演奏家组成的管弦乐队———北京大学管弦乐队。此外,由张百熙、陈大齐、沈尹默等书画名师参与领衔的各种书画研究团体,如“书法研究会”、“燕园书画会”等也相继成立。蔡元培、胡适、蒋梦麟、宗白华等人还发起成立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等,在中国高等教育“艺术教育”史上书写了光彩的一页。清华大学的艺术教育也有着优良的传统,早在1914年就成立了学生歌唱团,1916年建立了军乐团,1919年后又相继成立了学生美术社、剧艺社等学生艺术社团,它们为今天清华的大学生艺术社团在国内普通高校中有着较为优秀的表现奠定了良好的传统基础。建国以后,由于院系调整和政治运动的冲击,我国高等院校,包括名牌高校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的状况。

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正式重新步入正常、良性的运转轨道后,“艺术教育”再一次地被大家所重视。在80年代,我国很多普通高校都相继成立了各种艺术教育机构。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于1984年成立了艺术教研室;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也先后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而综观全国各类普通高校,开设相应的艺术教育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的更是数不胜数。国家教委对364所高校作出的《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调查报告》显示,其中有301所高校开设了艺术公共选修课,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82%。在被调查的33所综合院校中,艺术课程开设6门以上的有6所,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45%,开设3-5门的有6所,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17%。在被调查的127所工科院校中,开设艺术公共选修课6门以上的有35所,占被调查总数的27%。在被调查的98所医、农、财经、政法、外语、体育等院校中,开设艺术公选课3-5门的有24所,占被调查总数的24%。在106所被调查的师范院校中,开设3-5门艺术公选课的有31所,占被调查总数的29%。①在这些普通高校中,开设的艺术公共选修课有“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舞蹈欣赏”、“影视艺术欣赏”、“中外音乐史及作品赏析”、“中国美术史及作品赏析”、“大学美育”、“美学基础”、“声乐基础”、“合唱与指挥”、“交响乐赏析”、“文学艺术欣赏”等赏析类、文艺理论基础的课程。还有一些相对比较注重专业技法的课程,如“管乐演奏技法”、“弦乐演奏技法”、“钢琴技法”、“吉它演奏”、“素描”、“山水画入门”、“油画技法”、“摄影艺术”、“剪纸艺术”、“形体训练”、“艺术体操”等。从80年代以来,我国有众多的普通高校相继成立了各种大学生文艺社团,配合大学生的艺术教育课程的理论学习,给大学生实际参与各种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体验艺术,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了校园环境的艺术氛围。

如北京大学仅注册的艺术社团就有40多个,名称有合唱团、管乐队、民乐队、室内乐队、书法队、舞蹈队、话剧队、摄影队等,清华、浙大、南大、上海交大等一些高校也都组建了高水平的学生合唱团、室内乐队等艺术团体。自1988年教育部颁发了《在普通高等教育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后,国家和各级政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等对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给予明确的指示和大力支持,不但在艺术教育的经费、教师编制、机构设置等方面给予扶持,还大力提倡各种大学生艺术比赛活动。这样的比赛重要的有一年一度的“五月的鲜花”歌咏活动、1988年全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首届大学生合唱夏令营”、1991年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届音乐舞蹈夏令营;1993年在天津举行的第三届大学生夏令营首届吹奏乐比赛、1996年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加强与校外的各种专业艺术团体、知名艺术家的联络,将他们请进校园来,以他们精湛的艺术表演来感染在校的大学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高校每年都有各类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免费来到大学生中间,送来一场场精彩的演出。这些艺术团体和艺术家也乐意和大学生们交流,特别是一些高雅艺术,在社会上找不到知音,没有商业市场,更是愿意来到高校舞台表演。像中国交响乐团、中国室内乐团这些高雅音乐团体就多次来到北大、清华这样一些知名的北京高校演出。中山大学曾邀请广州芭蕾舞团来校演出《天鹅湖》、《兰花花》等精彩剧目,还邀请了广州乐团、广州民族乐团演出中外名曲交响音乐会、名家名曲民族音乐会,深受学生的欢迎。苏州大学还与江苏省昆剧团签订了合作协议,由苏昆剧团定期送戏进校。

此外,一些当红的流行乐坛歌星,也经常被邀请到高校来演出,他们的演出分外受到年青的大学生的喜欢。80年代末,摇滚歌手崔健在北大礼堂演出人山人海的场面至今还为老北大人津津乐道。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近年来一些高校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开设了一些很有特色的艺术教育课,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比如一些理工科院校就开设了计算机动画设计、工业美术设计一类的课;还有一些农、林业大学开设诸如插花艺术、茶艺欣赏、花卉欣赏等课程。中国地质大学还开设了“布玩具设计与制作”、“服饰与美容”、“魔笛”一类的艺术公共选修课,尤其是该校的“剪纸艺术”课,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湖北电视台曾对该校的剪纸艺术课和大学生剪纸作品展作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国家教委有关领导视察该校后,欣然提笔赞道:“艺术教育一枝花”。②针对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公共选修课在一些高校内还处于边缘课的位置,得不到真正应有的重视,北京师范大学近年来的课程管理改革引人注目。从2003级本科生开始,艺术教育类课程《大学美育》从原来的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教学形式也由原来单纯的课内教学变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具体来说,北师大的新生在大一完成美育基础理论学习之后,二、三年级学生每学期必须参加4次以上课外艺术俱乐部活动,才能获得大学美育的2个学分,才能通过毕业资格审查。将32个学时的活动拉长到两个学年来进行,并以学生艺术活动卡记录的项目、时间为准进行考核,也是为了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美学修养,把对美的需求由强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无论是“强制”也好,“享受”也罢,艺术教育的目标始终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如果类似这样的举措能够切实给广大学生带来好处,让他们通过实践确实从中尝到了甜头,使艺术教育丰富了形式、提升了内涵,得到广大学生真正的认可,那么我们对此改革应该抱积极肯定的态度。因为,毕竟中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之路并不很长,经验依然缺乏,相比较欧美等西方国家的高校艺术教育,我们还比较落后,对那些勇于探索艺术教育的实践,我们都应该持以宽容和鼓励,即使这些尝试和改革会付出一些失败的代价,那也是值得的。

艺术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加上我们国家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日益重视,艺术教育的前景应该是充满光明的。199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此举表明国家对艺术教育的极为重视。但是,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能被成绩冲昏了头脑,客观地说,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有许多现象还不容乐观。以下一些问题恐怕是我们将来一段时间内要重点加以解决的:

1.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随意。由于我们国家在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没有统一的要求,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师资情况和教学力量开设相应的课程,这种情况是因为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在今天还继续让这种课程设置过于随意化、没有系统性的现象存在下去。我们认为,应该根据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高校,由一些在艺术教育方面做得比较好比较成熟的学校牵头,对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研讨,然后组织编写全国通用教材。当前,一些高校艺术教育的公选课设置很不科学,比如有的重复严重,有的应该上却没有人能上,或者愿意上。像笔者所在的高校,影视欣赏一类的课,老师都抢着开设,因为这类课学生愿意选,看看电影很轻松。你开“影视艺术欣赏”,他开“中外影视精品赏析”,外语系的老师又开设一门“外国电影赏析”等等,光是影视艺术这类课就有四、五门。但是,像一些艺术史、艺术理论的课就没有人愿意开设,原因是学生选得少,老师讲得也累,但同样学分的课,因为学生人数少,系数也小,讲得口干舌燥还不如人家老师放放电影轻松地拿到更多的学分。我们认为,对这类课程设置要进行合理化的安排,淘汰那些重复太多的课程。另外,对于那些理论课和欣赏类课不能一刀切,按同样的系数标准来算老师的工作量,对理论课要照顾,从而鼓励老师的开课热情。同时,还要规定学生不能把全部的艺术类选修课都用来选修欣赏一类的课,要有理论课的一定比例。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从课程群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高度来认识,以艺术教育理论、艺术史、艺术欣赏、艺术技法四条线来构建一个体系化课程群。在这个课程群中,再合理地分配各类课程的比重,以艺术欣赏为主,但决不应该将艺术史和艺术基础理论和艺术技法的教育偏废。

2.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理想。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的师资主要由以下两类人才组成: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人文学科的教师。有的学校还聘请校外的一些艺术专家来兼职,但总的来说还是以自己校内的老师来组成。很多学校在对待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老师培养和留用方面做得并不好,甚至有些学校的领导都有些偏见,认为这些老师唱唱歌跳跳舞,写写画画,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加上搞艺术的人又比较随便、散漫,对他们没有多少好印象。学校要搞什么大型文艺活动了,参加什么校外文艺比赛,就想到他们、用上他们,可是用完也就完了,并不给予重视。一些艺术类老师曾多次带领学校大学生文艺团体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为学校争得荣誉,为丰富校园文化艺术长年默默奉献。但是,他们的职称一直很低,原因就是他们缺少科研论文,不少艺术类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对此,我们认为艺术类老师和普通搞理论的老师应该在管理和评职称等方面要区别对待,不宜用同一个标准。比如,搞理论的老师写几篇论文不是一件难事,而对于一些搞艺术创作的老师恐怕就不是一件易事。那么搞艺术创作的老师如果他们带领学生比赛获奖,完全可以视其获奖的级别和分量在评职称时给以考虑,不一定非要拿一篇论文将人堵死,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对这类老师工作成绩认定的不合理。当然,我们也可以创造条件让这些搞艺术创作的老师通过进修、培训等途径加强他们的理论素质。由于缺乏艺术实践,搞人文科学的老师从事艺术教育一般往往是开设公共选修课,讲理论的比较多,课讲得不生动。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认为应该对这类教师进行一定时间的艺术实践的培训,从而让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的过程相结合得到切身体验后重回课堂,避免枯燥乏味,影响学生对艺术教育理论课的热情。

3.对艺术教育的投入经费少,硬件设施跟不上。虽然不少高校对艺术教育给以足够的重视,但是现实的状况是喊得响、做得差,在艺术教育的投资上舍不得。由于艺术类器材、材料确实也很昂贵,因此,很多普通高校在教学硬件设施上捉襟见肘,影响了老师的授课质量。对此,我们认为既然谈重视艺术教育,就应该切实地在办学条件上舍得投入,这需要各高校的主要领导人要真正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一时全部投入到位有困难的话,可以分阶段、有计划地一步步到位,切忌光喊不做。

设计欣赏论文范文第7篇

1.1品牌与设计管理的关系。品牌,即公众对于组织及其产品认识的总和。品牌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物质实体,但品牌有物质载体(产品或服务),品牌通过一系列物质载体(产品或服务)来表现自己。这里的物质载体可以广义的解释为设计管理,设计管理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是设计、营销、后台服务等等。一个成功的品牌,会利用“晕轮效应”和消费者先入为主的印象缩短新产品的成长期,较快提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总是走在行业的前端。信息库的建立,系统的设计管理就是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可靠保证。

1.2信息库与设计管理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产品设计流程,主要加入分析产品属性和产品设计信息库两个环节,研究属性在库中筛选搭配,缩短设计周期。在品牌产品设计管理中,运用信息资料库进行产品设计,控制设计流程,强调对设计过程的理性分析,而不追求任何表面的个人风格,强调团队合作,在一定范围内创新产品,这本身就是一种管理,这种设计特征也就是时下流行的“无名性”设计。著名家居品牌宜家公司,每年都会印制产品手册发给消费者,它就是一部详细的产品信息资料库,这个库的统计和出版对于想了解宜家和为宜家做设计都有参考和借鉴意义。产品信息库的建立是设计管理的一部分,可以促进品牌建设,是品牌产品保持产品一致性的重要一环。

二、信息库“无名性”设计特征在设计管理中的应用

“无名性”设计强调设计是一项集体活动,强调对设计过程的理性分析,不追求个人风格,力求开发符合品牌识别性强的产品。通过上述信息资料数据库建立,加入无名性设计特征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受众了解和习惯一件产品常常伴随诸多主观因素和不确定的因素。个人的喜好、兴趣不一样,对产品的外形、色彩、材料的选择就会不同,就像一张美丽的风景画,不同的人欣赏它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欣赏角度产生的感受也会不同。同时,几件产品造型、色彩、材料其中的一项或几个部分的一致,也可以使人主观认为它们是出自同一品牌的设计,产生品牌的是视觉资产。而本论文所说的的无名性设计特征就是基于品牌的设计信息资料库,这些库的资料整理加入了大量的消费者需求和偏好,以人为本展开设计。在“库”的基础上展开“无名性”设计,在设计程序与方法上进行管理与创新,可以快捷高效地提高产品设计周期,有效地保持品牌文化。

三、结语

设计欣赏论文范文第8篇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的教授过程、语文的学习过程被认为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换言之,语文学习的效果是很难立竿见影的,必须有长时间“涓涓细流”的滋养。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容,但却陷入一种误区:淡化了学科基础教学。于是出现了一堂课下来,教师几乎没让学生接触到基本的字词,没有引导学生与文本接触的现象。事实上,能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如果一味地迎合学生,而忽略了最基本的知识的学习,能力从何提升?比如说,我们要培养学生应用语文能力中的复述、归纳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但从这几年接触到的学生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一篇文章是很难做到复述清晰的,常常要在老师的一再帮助下才能完成,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此文的思路不清晰,抓不到关键的词句,阅读能力差,甚至看不懂课文的意思,主次不分,条理不清,因此,所谓提高语文应用能力,万变不离其宗的一点就是:必须接触文字,必须读懂课文。再者,我们所说的中职生语文素质应包含这三方面:基本的文化基础知识,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通俗地说就是指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语文学习所积淀下来的人文素养而形成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对社会和人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等等。可见,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能量聚集,它需要知识的存储与积淀,通常以静态特征呈现,在有外界诱因的情况下,主体行动时便释放能量,素质便物化为能力,以动态特征呈现。因此,对中职生知识与能力的管理尤其必要。

二、中职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管理”标准

我们承担的市级课题———“中职学生语文素质评价标准与达标测评研究”在大纲的指导下,制定了一整套中职生必须具备的达标性知识与能力标准。如在阅读与欣赏这一块,我们制定了如下达标要求。整体能力要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筛选信息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欣赏能力。能以每分钟400字左右的速率默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感知其文体特征,了解语言材料写了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或理),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人物、事件、事物、事理、观点、情感等。(2)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语义及其作用。(3)能根据上下文揣摩重要语句的含义和作用。(4)理清写作思路,分层次,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要点。(5)感知语言材料的文体特征,了解其结构特点。(6)能辨析语言材料所运用的表现方法(五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五种常用论证方法、七种常用说明方法)并赏析其作用。(7)能对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作出判断并赏析其效果。(8)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掌握分号、省略号、破折号、引号的不同作用。(9)提取或归纳作者在文中传达的各种信息。(10)能根据语境恰当地续写句子,或仿写句子。(11)能根据语言材料作出合理的推断。(12)能结合语言材料表达自己的主观认识或情感体验。(13)语言表述简明、清晰、连贯、得体、到位。在这一套质量监控标准指导下设计编选题型,建立听力、语言基础、阅读与欣赏、文言文、应用文、作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七个模块题库。试图借此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管理”———整理、补充、引导、测评,并提升其能力。

三、知识管理与静态测评模式

(一)以静态测评为主,动态测评为辅

纸质的考试方式在职教领域里被许许多多的人所否定,包括课题组成员。本课题研究之始,也不认同这种一纸考试定成绩的测评方式,但随着研究的推进,笔者思考的是动态测评固然是一种人性化的发展性的评价,但这种方式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评价者主观因素太多,而多维评价要贯穿整个学期又劳心费力,且操作难度极大(因此,课题组的研究是:评价次数求精不求多,比重占学期总成绩的20%),难道这样的评价就是客观公正而且有激励效果的吗?何况中职生的知识结构不健全,学习又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我们的良好愿望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但却不能不承认还是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动起来或动不起来,无法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本着对中职生知识的管理以提升能力与素养为基础,以静态测评为主的方式容易操作,也更能理性、客观、有条理地梳理、补充、引导、测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因此,纸质的考试有极大的优势。关键是看考什么和怎么考。如果我们的静态测评方式既能够起到管理知识、梳理知识的效果,又能够关注个体差异、专业的不同,那么这样的方式又有何不可?在以人为本全面测评一个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推出了这样的测评模式———静态测评(占学期总成绩的80%)与动态测评(占学期总成绩的20%)。

(二)测评的内容与结构

前面已述,我们建立了七个模块题库,一份试卷涵盖七个模块,期中期末的考试题目全部从题库中抽取。分值比例为听力5%,语言基础15%,阅读与欣赏30%,文言文10%,应用文5%,作文30%,综合实践题5%。“阅读与欣赏”里又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每一个语段的阅读分值均为10分;综合题题库里又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题型,每个题型分值均是5分。分值相同为的是便于模块挪移。一份试卷里这七个模块的比重又可因不同专业而有所不同。其中,听力与语言基础是所有专业都必考的,其余的模块则因不同专业而有所变更。以烹饪专业为例,在试卷分布上,阅读方面侧重检测的是说明性记叙文文章,即侧重引导学生进行记叙性和说明性知识与能力的整理与训练。该专业大作文可以不考,而代之以贴近专业的小作文检测。如:请以下面词语为菜名进行菜谱创作。要求:任选两道。简述你所选用的食材、烹调过程,并描述其成品。1.金屋藏娇2.锦上添花3.桃园三结义4.两个黄鹂鸣翠柳总之,此方式可以尽可能地结合专业兼顾个体,梳理知识提升能力,达到以人为本全面测评一个中职生最基本的语文素质的目的。

四、综述

友情链接